12345678@mzthcn.com
18888888888
12345678@mzthcn.com
18888888888
每天11:00过后,这家位于光明区红木文化小镇名为“光明斋”的爱心餐厅就会开始变得热闹起来,前来就餐的人员在12:00左右达到顶峰,大大的餐厅中坐满了人。前来就餐的人中,有住在附近的老人、外卖小哥、环卫工人、建筑工人,也有生活暂时遇到困难的外来务工者等。无一例外,他们都不用付餐费。
走进一位就餐者,在门口迎接他们的工作人员关丽莉会送上一句热情的“欢迎回家”,并给要就餐落座的人发一个餐桌号牌。在“光明斋”,HQ环球体育他们习惯用“家人”来称呼志愿者和用餐者。这里没有老板、员工、顾客。因为这是一家由社会爱心人士自发成立,非营利性、免费向市民提供素食午餐的餐厅。
创办者邓智图和于敦秀是闺蜜。HQ环球体育去年,志同道合的她们萌生了要创办一家爱心餐厅的想法,选址、筹款、装修、运营,她们把常人觉得的“不可能”变成了可能。2021年7月1日,没有做任何宣传,“光明斋”开张了,口口相传,迎来了一批批就餐者,也吸引了一批批乐于奉献的爱心人士。“光明斋”变成了一个链接爱心资源,传播感恩文化的平台。
邓智图和于敦秀的想法很朴实,“我们认为付出是一种人生意义,能够帮助有需要帮助的人,我们心里很宽慰。在这个过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,但也是非常有意义的。”
11月23日,小雨。11点过后,四个素菜和米饭陆续热腾腾出锅,当天还有手工馒头。几个戴着围裙和帽子的志愿者合力将饭菜摆放就位。开始有身穿明黄色环卫服的环卫工人和老年人走进来,有些选择找个位子坐下,也有的手里拿着几个保温桶,要帮同事们一起打饭回去。接过保温饭盒后,志愿者们麻利打饭打菜,再递回给就餐者,全程十分默契。在餐厅就餐的,则要等到11点半统一开餐。在这里用餐的一个要求是,吃多少都可以,但不能浪费。
12:30后,就餐的人陆续散去,餐厅又开始恢复了平静。志愿者们才开始陆续就餐。
“今天下雨,而且疫情期间,我们响应减少集聚的号召,不少人会打饭回家吃,人数会少点,加起来大概160多人。”邓智图说,最均每天都有100多人。事实上,高峰期曾经达到过一天接待将近300人的数目。
除了店长和会计有微薄的补贴,其他的工作人员都是纯粹志愿服务。但即使这样,为这么多人提供免费爱心午餐,房租、水电、食材、器具维护等等,每个月是一笔不菲的开支。邓智图和于敦秀向记者算了一笔账,像最近几个月,每个月的开支都要3万元左右,如果赶上就餐人数上涨,运营成本还要更多一点。
“光明斋”开张后,邓智图、于敦秀邀请热心公益的朋友加入行列,为餐厅运营提供持续的人力物力支持。“我们幸运的是,遇到不少有爱心的朋友,有些是朋友的朋友听说爱心餐厅的事后,主动找过来提供帮助。”邓智图说。
为了让账目公开透明,“光明斋”设有财务组,由专业会计、出纳管理,每一笔爱心款当天都在微信群里公布,当月会及时把收支明细也在微信群公布。
食品安全也是餐厅十分注意的方面。“都是当天一早由店长去菜市场选购新鲜食材,食品安全马虎不得,我们要做就把好事做好。”邓智图说。
“刚开始很多朋友说我傻,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费力的事情。即使是现在,也还有这种质疑。”但邓智图说,自己选择做公益这条路并不是脑袋一热。
去年,邓智图曾每天在家煮好两桶粥,拿出去派发餐厅桌椅资讯,一派就是一个月。“当时说什么的都有,有人点赞,也有人说不能吃,谁知道里面有什么。”谈起这些,邓智图有些无奈,不过这并没有打消她从事公益的决心。后来,有一次邓智图前往位于龙华的一家爱心素食餐厅做义工,当场就被震撼了,“就是很感动,我是边干活,边从头哭到尾巴。”
回来后,一个清晰的想法在邓智图和于敦秀心中浮现,要在光明也开一家爱心餐厅,让就餐者感受到家的温暖。
有些事情一旦开始干,障碍也就没有想象的那么多。她们听朋友说红木小镇有一家酸菜鱼餐馆HQ环球体育,老板因为生意不好有意转让。邓智图、于敦秀找上门洽谈,仅用了半个小时谈妥了,老板一听是开爱心餐厅,大手一挥连转让费都给免了,还把桌椅全部免费附送。
一个月的紧张装修后,7月1日,“光明斋”开业了,每天中午免费提供素食,无论刮风下雨,无论除夕中秋,都在坚守。
这种坚守给就餐者带来了暖暖的安全感,也切实减轻了一些人的负担。一位就餐的环卫工告诉记者,自己一个月收入3000出头,如果选择在外面吃HQ环球体育,一顿外卖最少也要十几块钱,“只要有时间,我还是会过来的。”
餐厅不仅给住在附近的一些老人带来了生活的便利,一些儿女忙于工作在外打拼的老人,还在这里找到了陪伴的温暖。
一位经常过来就餐的老人,每次慢悠悠吃完后,会笑眯眯走过来,拉着志愿者们的手说声“谢谢”。
“我觉得这很有意义。爱心餐厅刚开始的初衷,也是想为附近的老人提供爱心餐的同时,宣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文化。”老家湖北的邓智图很明白这种感受,“像我因为工作在深圳已经十几年了,父母一直在老家,不能陪伴是一种很大的遗憾。”
不同于普通餐厅墙上挂满美食的图片,“光明斋”的墙上是各种文化宣传海报,门口外墙上招牌都是“公益互助、敬老家园”的字样。桌上的小摆件上,也写了“感恩词”:“感恩天地滋养万物,感恩国家培养护佑,感恩父母养育之恩,感恩老师辛勤教导,感恩同仁关心帮助,感恩农夫辛勤劳作、感恩大众信任支持……感恩所有付出的人。”
这种感恩文化贯穿在每一个细节。包括就餐者进门的时候一声“欢迎回家”,工作人员给就餐者递送饭菜时候的双手送上并鞠上一躬等等。
感受到回家感觉到还有志愿者们。在这里,志愿者把就餐者称呼为家人,彼此之间也互称家人。从运营开始,已有50多位义工先后加入,每天有10多个人主动过来帮忙,他们多是附近的街坊,有不少是家庭主妇。周末经常有企业负责人带着员工过来帮手。还有妈妈带着孩子来做志愿服务。素食馆的大小事务,都由大家一起合力完成。
关丽莉加入“光明斋”也就两三个月。但对她而言,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这位东北女人,以前是一名滑雪运动员,但自从患上了“肌无力”后,已经长达十几年靠着轮椅生活。曾经,她每天盯着天花板,默默流泪。心情极度抑郁时,她甚至想过写遗书。
3个月前,关丽莉经人介绍找到“光明斋”,提出要来做公益,但其实当时心里很忐忑,害怕因为自身的身体情况被拒绝。没想到她受到了热情的鼓舞,“欢迎。你可以的。”
现在,每天送完女儿上幼儿园后,关丽莉就会花四五十分钟时间,开着电动轮椅到“光明斋”报到,从9点忙到下午一点半再回家。发号码牌、接待“家人”、登记入账、带领大家诵读感恩词……关丽莉暂时忘记了身体的伤痛,感受到了付出的快乐,“每次看到大家给我回一个微笑,我真的很开心。我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。”
有些无意之中闯进来的就餐者,也在用自己的力量为“光明斋”添砖加瓦。林小姐是一位在附近上班的白领。23号中午,她带着两位同事过来就餐,吃完后,熟门熟路地扫码,“随缘”了90块钱。这大大超出了饭菜本身的价值。“我觉得这种形式不错,就餐的同时,还能帮助到其他人。就是没吃完,还剩了一点饭。下次少打点。”林小姐有点不好意思地说。
一年多来,一批批就餐者、志愿者因爱而来,为善而聚,爱心通过餐厅传递流动着。
对于爱心餐厅未来的规划,邓智图和于敦秀坦言没想那么多,“用心做好当下就好了。”
申明:如本站文章或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您及时联系本站,我们会尽快处理!